舆情是民众对于现实社会中某些现象和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诉求和情绪的汇总。当这个意见、态度和诉求形成一致意见就成为了舆论,一旦成为舆论,它的影响力,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成为一种客观存在而不可忽视。对教育而言,构成了教育发展的重要社会资本抑或是阻碍而存在。在十八大"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背景之下,"公众满意"成为检验教育发展的重要的客观指标,教育人只有了解全新时空领域中教育舆情的特点,才能了解公众诉求和感受,办出"更符合民意"的教育。很欣慰地看到,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最近在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现场会上发表讲话时也强调,检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如何,关键看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是否解决,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
而要让人民群众满意,就要研究舆情。通过纷繁的信息把握老百姓实质的期待,研究解决满足期待的途径和办法。也正是在此意义上,笔者认为:
教育舆情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务于教育决策本身的科学化和民主化。通过舆情了解民生,洞悉民意,改善日常决策,让决策本身更符合民意。在社会利益差别日渐扩大的当下,尊重不同群体的利益差别,倾听其诉求,为其诉求开辟表达通道本身就应该成为公共政策中的应有之意。换句话说,公共政策必须建立在广泛协商、听取不同意见的基础上。而舆情恰是风向标,反映了民心所向或者说反映了不同群体的不同诉求。对很多备受关注的舆情事件的分析,恰能看出老百姓在期待什么?老百姓不满什么。事实上,近来爆发的不少舆情事件本身便是源于部分公众的利益没有能够得到相关决策者的倾听和关注。
教育舆情研究的目的还要服务于教育舆论环境的建设和引导。事实上,公众满意不仅仅取决于政策供给还取决于政策期待。之前,我国教育系统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常常关注政策所调节的利益本身而忽视了政策的可接受度或者说谁在什么时候感受到了什么。因此,在政策制定前后与公众沟通的意识比较欠缺,以公民认同为目的的沟通和回应没有作为一种独立的价值在教育政策制定中被关注,至今为止,我们看到在国家教育政策咨询委员会的成员中,多是研究教育的各领域专家而没有长于与公众沟通的有传媒背景的代表。而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生活常识的问题是,"满意"与否不仅仅取决于"供给",还取决于"期待",取决于"供给者"与"接受者"之间的沟通。在我国今天,尤其是在独生子女政策的背景下,普通公民往往对教育寄予了过高的期望,而这种类似的因为期望过高或者不全面知晓等原因而造成的"不满"在今天也普遍存在。特别是面对教育这样一个涉及公众面非常多、基本上人人都有参与体验的领域。也正是在此背景下,我们说,教育舆论环境的引导能力,也恰是对教育系统执政者的检验和考量。
原文来自:http://hechunlan.blog.sohu.com/303829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