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是社会生活中公众对某一事态所持的意见或看法,是信念、态度、情绪和行为表现的总和。也是不同的社会群体,基于既有信念和认知框架,对宏观社会变动或微观社会事件进行认知分析后所形成的集合性意见,舆论的生成是动态的集中过程,也是复杂的汇聚过程。
舆论的汇聚和集中形成了“舆论场”。有学者指出,“舆论场”是助推公众意见表达与传播的社会氛围,是媒体场、心理场、社会场交互的共生环境。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公众社会生活的时空环境不断拓宽,感知触角不断延伸,舆论触发机制更加多元,舆论场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最为重要的言论表达场域,对主流媒体的形成和影响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舆论场具有复杂的结构和演化机制。首先舆论场围绕媒介产生及分化,并随着社会发展而形成的。这是因为公众的意见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而汇聚的,公众意见围绕传播媒介形成具有较大声势和影响力的舆论场域。然而随着媒体类型的增加以及社会群体的变动,舆论场又呈现出基于介质和群体的分化趋势,如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曾提出当前存在着两个舆论场的两化:一个是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为代表的“官方舆论场”;另一个是依托口口相传的互联网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两个舆论场自说自话,并不能完全重合;而学者刘九洲等则把我国社会舆论场划分为三个:“一是政府舆论场,即体现党和政府意志的舆论场;二是媒体舆论场,在这个舆论场中, 媒体既反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表达民情民意;三是民众舆论场,它通常是民众从自身利益、情感和意愿出发而形成的舆论场。这三个舆论场交汇的部分就是整个社会舆论统一的部分, 它们交汇的部分越多,则说明整个社会的舆论越统一,社会舆论环境越和谐,反之亦然”。其次各个舆论场的演化机制具有较大差异性和独立性。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介形成的是官方舆论场,是以具有一套完整的传播机制、根植于政治体系的媒介组织为载体形成的,受到政治目标、组织体制和宣传任务的制约,因而形成了带有正面宣传为主的主流化和模式化传播方式,并在日常新闻报道中发挥着一定的社会监督作用。而互联网的出现则对传统主流媒介舆论场产生了巨大的分化作用,互联网技术优势是为社会大众赋权,使大众由失语走向前台,“人人都有麦克风”共同造就和助推社会舆论的网络化、底层化和平民化,形成价值多元、形态丰富、表现多样的民间舆论场(或自媒体舆论场)。两种舆论场因地位不同、性质各异,围绕着社会问题不断地相互激荡和冲撞,形成了舆论场之间的撕裂和对立。
原文来自:http://www.sc.xinhuanet.com/content/2016-05/04/c_11188032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