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履职的重点,不是网络,而是网民;其目的不是为了突出使用中介和工具平台,而是更好地了解网民、认识网民、服务网民。在此基础上,实现官民良性互动,进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因此,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是我们党在信息时代坚持走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平台。时代变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媒介变了,党员干部与群众交流的方式变了,但民意没有变,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不能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
当下,党员领导干部要在网上履好职,就必须走“网上群众路线”。“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不断提高这项本领”。
基于大数据的网络履职绩效评估体系,可以量化“网上群众路线”实际效果
走“网上群众路线”就是要积极与网民进行互动,善于捕捉网上民意,强化网上服务意识,关键在于提高党员领导干部利用互联网倾听民意、改进工作方式,创新社会治理的能力。如何量化考核领导干部这一能力?基于大数据的网络履职绩效的评估体系为此提供了量化的参考依据。
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在《中国城市网络形象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网络履职”概念,并从网络政务管理和舆情处置的角度设置了网络履职绩效评价体系。其中,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微博热度、政务微信热度、舆情响应时间、舆情处置效果、媒体运用能力、舆情事件关注度等多个维度成为评价城市网络履职绩效的重要参考。
以2014年度的报告为例,据专家评审委员会介绍,大数据在本次研究报告中被更深入地使用。在基础网络形象部分涉及467亿个网页数据、9.1亿个新闻数据、1.8亿条微博数据;在政务网络形象部分涉及3050个政府网站、615亿个信息公开网页数据、7.6万个政务微博账号、2.1万个政务微信数据;在商务网络形象部分涉及1.3亿条商务网页数据、9.5亿个节庆网页数据、64.8亿个招商引资网页数据;在社会生活网络形象部分涉及521万条网页文本数据;在舆情网络形象部分涉及767个城市与县域舆情事件相关数据。庞大的基础数据量为网络履职绩效评估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有助于研究结果更全面、更科学。
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讲,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提高网络履职绩效,就要在网络政务管理和舆情处置上下功夫,具体来讲:
第一,善用互联网思维,利用多媒介平台,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互联网在公众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网民通过互联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意识增强,对政务信息公开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广大领导干部来说,要清晰定位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的角色,发挥其信息公开和公共服务功能。
第二,加大网络问政力度,提升网络履职实效和水平。当前,“互联网+”已经在教育、旅游、文化等商业领域落地生根,网上办事与交际已成为公众日常生活的的一部分。面对网络问政的迅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重要论断。《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 开展信息惠民试点实施方案》获批,就是网络问政落地的具体体现。通过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各种网上平台,听民意、察民情、解民忧、纳民智,打通官民之间的距离隔阂,推动网上依法办事势在必行。
第三,开放包容,妥善处置各类网络舆情。一般来讲,网络舆情的背后大多隐藏着各类利益诉求,而这些利益诉求则是民意的重要组成部分。听民意、察民情离不开对舆情的关注与处置。百姓利益无小事,面对网上已经存在的舆情或潜在舆情风险,党员领导干部要及时进行回应处置。其中,响应时间、处置效果、媒体运用能力等考验着领导干部的智慧,也是网络履职绩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舆情案例表明,领导干部越开放包容、舆情回应越及时,舆论引导越有力、政府的公信力越强,城市管理风险就越小。相应的,践行“网上群众路线”就越彻底。
原文来自:http://news.xinhuanet.com/yuqing/2016-04/29/c_1289445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