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舆情、舆论、民意这三个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学界大部分关于这三个词的研究和辨析都会溯源到同一个英文词“Public Opinion”,而国内学界常见的对于“Public Opinion”的翻译和使用还不仅仅限于这三个词,“公众意见、公共意见、公众舆论”等等也比较常见。无论惯习与新论、无论学术与实践,这三个词与新闻传播学科关系密切,但是,三词是否能够以新闻传播学科基本名词进行概念建构和明确定义,能否通过这样学科名词的定义为三词的规范使用建立标准,可能还需要讨论词背后更多的词源历史和惯用实践。
一、 词义渊源与惯用实践
近几年,舆情、舆论研究再度升温,相关讨论成果显著。多数研究者认为港台使用的“民意”一词更为流行和普遍,不少港台学者坚持把Public Opinion译作“民意”而非其他语词。在大陆学者看来,民意、舆论或舆情一词的使用较为混淆。从整体而言,更多人喜欢使用“舆论”、“公众舆论”这样的表达,而把“民意”多对应于民意调查、民意测验。新闻传播研究领域,更喜欢用“舆论”、“公众舆论”。“舆情”一词虽然古已有之,但是随着近几年网络舆情监测才开始再次流行,一般的词典中还未有将其作为词条进行规范的定义和详细解释。
以《中国大百科全书》为例来看舆情、舆论、民意三词的词条收入和定义,会发现其中只有“舆论”一词,没有 “舆情”、“民意”这两个词条,但是收有“民意测验”。该书第一版和第二版中都有“舆论”,在第一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舆论”作为词条出现两次,分别在心理学卷和新闻出版学卷。新闻学卷“舆论”词条的作者是甘惜分,他给出的该词的简洁定义是“公众的意见或言论”,紧随简单定义之后的是2500多字的关于“舆论”的解释和阐述。甘先生从“舆”字开始,说文解字:“舆”字的本义为车厢或轿,又可以解释为众、众人或众人的。……“舆论”作为一个词组,最早见于《三国志·魏·王朗传》……其中“舆论”即公众的言论,或公众的意见。作者通过中国古代和欧洲古代的历史说明舆论的观念在中西古已有之。2009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直接按照字母排序,并没有对词条进行学科归属的划分,其中明确将舆论与媒体相关联,“舆论通常指在一定范围内的多数人的意见;有时也特指大众传播媒体发表的意见,人们常把媒体视为舆论的承载者。”
笔者查阅了十多部辞典,发现将“民意”作为独立词条的比较少见。较为典型的是:1986年出版的《政治学辞典》。该词典对“民意”的解释如下:“指社会大多数人对于某一事件或某项政策表现出的带有共同倾向性的态度和愿望。它是一种自发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社会意识。……”1993年刘建明主编的《宣传舆论学大辞典》将“民意又称公意、公言、民心。人民整体意志的象征,全体人民的追求所凝成的力量。一种笼罩整个社会的表层意识。是人民意识、精神、愿望和意志的总括,是社会舆论这一意识现象的主导部分。”另有,1988年的《社会心理学词典》、1992年孔祥军的《公共关系大辞典》和刘建明主编的《应用写作大百科》中也出现了“民意”词条。一些学者把民意、舆论与公共关系联系在一起,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于1989年出版了《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孟小平著);1992年孔祥军《公共关系大辞典》中收入有“民意”词条。学者们以公共关系视角对于民意的定义是:“社会成员对其关心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所持有的态度和意见。是国家实行的大政方针和政策在一定社会成员中的悉知、理解、影响的反映,既是国家调整政策的基础,也是国家作出新的决策的前提和根据。”
从以上的各类大辞典词条回顾来看,“舆情”作为词条,几乎在辞典中看不到,“民意”被视为更多的是港台学者对Public Opinion使用的一种习惯,在国内的传统和习惯下,较少作为一个独立的词条出现,而多以“民意调查”、“民意测验”的复合词形式出现。而“舆论”一词则较为普遍的出现在多种辞典词条中,而且已经形成较明确的所指和内涵,舆论学也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话题之一,被广泛研究和讨论。作者认为,民意和舆论不仅是一个港台和大陆使用习惯的问题,港台学者将Public Opinion 翻译成民意使用的内涵,其实也不同于大陆使用舆论的内涵,所以这也不仅仅是一个不同翻译习惯的问题。
原文来自:http://www.cssn.cn/xwcbx/xwcbx_pdsf/201506/t20150617_20383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