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服务热线
010-62978088
详细内容 Detailed content当前位置:首页 -
主流舆论的力量所在
发布时间:2016-07-12 10:51:10    浏览次数:1923

尊重舆论但不盲从舆论,是因为舆论分为主流和非主流、追求真理和违逆真理两类。主流舆论属于社会主导意识,处于泛意识状态,随时能听到人们的一致言谈。公共生活一旦发展,人们的共同利益越来越紧密,依赖和强化舆论来捍卫自己的利益,使公共意识和共同知觉凸显出来,体现出他们坚定的信念。

主流舆论是集群心理的凝聚物,表现为全民或大范围公众的共同知觉,这是主流舆论的力量源泉。集群心理的成熟,是社会整体知觉的根基成社会舆论的本质属性。正如日本新闻学者长谷川所说:“社会意识当其表现为集团的构成之具体的生活要求之时,这是舆论形成的表现,但若此种要求,经由个性,而表现为想象的生活再现,则成为艺术的创作。所以舆论是社会意识之意志的表现,艺术是社会意识之感情的表现,而与此二者相对,为社会意识之知觉的表现的,那便是‘新闻’。舆论表示社会是在怎样的知觉状态。社会的要求,由舆论的形式成为有意义的力量。”

社会知觉是人们对社会生活抱有的理性认识和整体信念,作为普遍心理,凝聚了无数人以至全民的社会意识。沙莲香教授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认为,社会知觉与感觉的区别,主要有两点:一是规定社会知觉反应的条件是社会生活环境。社会知觉的形成不仅受感觉对象物理特性的影响,而且受它的社会品质的规定。对货币的知觉,除了它的大小等物理特性外,还有货币价值等社会特点及其作用,把价值等社会品质考虑在内的货币知觉,是社会知觉。二是社会知觉的内容区别于个人知觉,是多人对社会生活的共同反应,其中包括对他人的人格特点、要求、愿望和目标,对待社会生活的态度,以及他人与他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也包括群体的社会性格特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己在群体中的角色形象等认识。“凡是对社会事实的知觉,都属于社会知觉。”

根据社会知觉原理,舆论的内在属性即本质,就是公众或人民对公众事务的自觉意识,融合为共同的社会知觉。在舆论定义中,如果没有揭示这一点,仅仅停留在舆论的外在属性和要素的归纳上,不符合“科学定义”(非词语定义、描述性定义)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概念内涵所作的简要说明”这一法则。

许多例子说明,舆论是多人的知觉状态。我们询问农村几位没有文化的老人对房价狂涨不降而最近有所松动有何看法时,老人张口结舌,说不出任何意见。当把同样的问题向关心房价的城市知识青年阶层提出时,他们说出了共同的看法。进一步调查,发现他们每天读报或上网阅读时事新闻,对这个问题经过多次交流早已达成共识,表达的意见大体一致。这种社会知觉使人们成为舆论主体,甚至具有矢志不渝的信念,因为社会知觉包括以下社会心理:1.明察和追求是非的心理。对社会事务是否合理合法,总想弄个明白,有公正的判断,最终有分清和坚持是非的态度。2.归属心理。公众成员有强烈的归属感,依附意见一致的整体使其信念获得巨大支持。3.认同心理。追随公众的整体意见,使意见一致并不断扩大范围。4.凝聚心理。公众成员间有强烈的互动性和共振性,共同态度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黏合力,一致意见愈加稳固。5.怂动心理。多人的意见表达相互怂动、诱导与鼓励,加大了相同意见的声势。球场中的暴力事件就是因为一人带头,其他意见相同的人呼啸而起,使群体舆论的狂飙顿时弥漫球场。主流舆论不断强化这五种心理产生了舆论力量,裹挟亿万公众追求共同目标,最终决定社会事务的发展。

舆论将社会整体知觉外化为语言或行为,使社会意识呈现活跃气氛,表现出舆论的外部特征。第一,社会舆论具有“社会表层意识的浮动性”――弥漫在社会各处,不断传播,随时闯入人们的耳目。这种表层意识长时间蔓延,在舆论领袖和媒体的引导下,会提出许多系统的理性认识,逐渐转化为法律、文学、理论以至哲学这类深层意识。第二,社会舆论具有波动性――层出不穷地叠起,周而复始地高涨或消退,或缓或急地在社会中流动。第三,社会舆论具有波动性,呈现出强弱交替,伴随舆论衍变的整个过程。当舆论走向高潮时,波峰日渐推高,以致出现社会骚动;当舆论走向低落时,波峰越来越小,最终消失在社会宁静中。这种时高时低、或隐或现的变动,又表现出舆论的弹性特征。舆论的第四个特征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旧舆论把过去的印象、体验绝对化,以陈旧观点评判现实事物,呈现出舆论的惯性。作为舆论能量的延续,一切舆论在过时阶段都不肯退出历史舞台,同新舆论不断争辩,出现一场场舆论斗争。把握舆论的四个特征,认识舆论的广延性、渗透性、冲击性和保守性,舆论引导才可能形成一套科学机制。

原文来自:http://www.bianji.org/news/2014/12/1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