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曾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七成的受调查者认为,当代中国官员患有“网络恐惧”。而在“当下官员最怕什么”的调查中,“被媒体、网络关注”以超过半数的得票高居第二位。武汉科技大学教授、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会长顾杰认为,一些党政干部仍然缺乏互联网思维,视网络舆情为洪水猛兽,唯恐祸从口出、避之不及,却不去积极调整思路。(7月14日人民网)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最有效的沟通平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生活在信息化时代,领导干部就要适应这种变革,关注和用好这个平台。虽然,互联网上的利益诉求、思想交锋与现实情况互动、交织,导致一些社会问题日趋复杂,尤其是网络舆情市场乱象纵生,谣言和不真实信息满天飞,意见领袖和水军也在频频发声,如果政府部门不在第一时间发出正确的声音,只会让网络舆情发展越来越复杂,最终导致真相被遮蔽。这些现象,对处置和管理好网络舆情带来诸多挑战。
我们应当看到,网络舆情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整个舆场中,网络舆情不仅是一个放大镜,更是一个显微镜。既反映了社会利益分配不公等现象的繁杂多样,也反映了党和政府工作上仍然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如果通过科学处理网络舆情来发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肯定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如果我们一味地拒绝网络舆情,把它当成是“洪水猛兽”,前怕有虎、后怕有狼,只是重视出重拳打击治理,而不敢进行正面有效引导,势必造成政治生态被网络舆情所绑架,其结果将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影响到党的执政之基。
互联网上众声喧哗,人人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最不可忽视的信息传播平台和公共意见的集散地。我国已经有7亿网民,他们每天都在网络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社情民意的风向标,是社会公众意见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部门一定要通过开展网络群众路线,以“真诚、坦诚、善待、包容”的心态,与网民主动沟通对话,体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关注民计,千方百计地为他们解决问题,实实在在为百姓办实事,就能够得到群众的理解和网民的支持。
网民也是民,网民就是群众、就是百姓。网络舆情并非洪水猛兽,出现舆情和网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思想麻痹、态度漠视,无动于衷,任其蔓延,逼着舆论的显微镜变成哈哈镜。因此,对涉及一些敏感性问题或重大突发事件的,绝对不能盖,更不能“捂”,要在第一时间发出政府或官方的声音,抢占舆论“制高点”,掌握舆论“话语权”,还原事实真相。只要各级政府都本着开明、开放、诚恳的态度、坦诚面对媒体,自觉接受监督,妥善处理网络舆论问题,就能真正做到取信于民、言必行、行必果的有为政府。
原文来自:http://www.wenming.cn/wmpl_pd/msss/201607/t20160715_35324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