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我国进入了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的普及使得任何一个网民通过互联网就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评论者,海量的信息使得网络成为了舆论的聚焦地和发散地。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让网络媒体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新型媒体”,网络舆情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新时期的网络舆情主要有以下特点:
“二易”。一是容易突发。网络舆情发生之前通常毫无征兆。一个很普通的网络事件,一旦被用户关注,往往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从普通事件升级为网络热点事件。二是容易产生互动。事件的发生容易引发网民的关注,最后形成一个较大的交流圈,这个交流圈发表的观点和意见,容易引发共鸣,形成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民意”和“民声”。
“三难”。一是难预测。在未实行实名制前,网民发表的言论很难受到控制。而且网民初始发表的各种观点以及言论,很难准确预测后期舆情发展的方向。二是难控制。网民通过论坛、微博等网络平台,发表观点和评论,表达快捷、信息多元化。缺少必要的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所以对网络舆情的掌控很难用集束性的方式解决。三是难确认。我国目前网民人数预估为5亿多人,为世界第一,人数仍呈上升趋势。
但由于不是实名制登记,网民的基本身份信息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即使是网上重点人员,也会经常改头换面,操纵网上舆论。
从近年来网络事件的发生以及传播,地方政府应急处理的情况反映来看,当前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如下:
第一:拖延应对。一些地方政府悄然患上了维稳“恐惧症”,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唯恐消息公开会影响政府形象与社会稳定,往往采取“瞒、压、拖”的“鸵鸟政策”,禁止主流媒体报道。
第二:虚情应对。面对突发事件,政府首先应尽快公布真实信息,以安民心。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或是担心媒体报道后添乱,不利于处置危机,或是担心说了真话就表示承认自己工作中有过失,会引起公众的质询,因此不敢公布事件真相。
第三:缺位应对。突发事件变化因素多,事件有关各方关系较为复杂,发展趋势更是难以预测,相关信息纷繁复杂,给管理机构的信息判断和决策增加了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