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服务热线
010-62978088
详细内容 Detailed content当前位置:首页 -
舆情世界里的数字城堡
发布时间:2016-08-02 11:40:32    浏览次数:1883
作为二十世纪最经典的反乌托邦文学作品之一的《美丽新世界》,阿道司·赫青黎描述出了这样一个世界,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繁琐的世事中,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早在1980年吗,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便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将大数据热情地赞颂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 不过,大约从2009年开始,“大数据”才成为互联网信息技术行业的流行词汇。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指出,互联网上的数据每年将增长50%,每两年便将翻一番,而目前世界上90%以上的数据是最近几年才产生的。因而海量数据中“提纯”出有用的信息,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不仅是网络架构和数据处理能力的巨大挑战,更是文化领域的一次重生。
庞大的信息量构成一座巨大的数字城堡,而舆情,因为被赋予强烈“人”的色彩,因此数据在进入舆情后,它会从数字转向一个文化的基点。现在就让我们从人文的角度迎接这场数字的盛宴。
一、客观性
在我们要对外部社会的这个或那个方面进行解释的时候,通过将具体的重点代入逻辑结论,我们很容易理解那些需要解决的争议。舆情的学术化派非常接近于社会学,按布鲁斯的看法,如果某人赋予社会研究太过强烈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关怀,以至于某种正义的激情冲淡了作为社会学生命的科学性,那他就成了“江湖骗子”而应当被从社会科学学术殿中革除教门。因此在对于舆情研究中将客观性作为目标来追求是非常重要的。尽管事实上分析者对于一条舆情信息主观上的偏好,会对舆情分析中造成难以完全消除的影响。但是对于舆情分析来说保持客观、科学性,总比放弃这种追求来得好。舆情受众任意以主观价值偏好来剪裁客观现实,但是分析师要知道,尽管绝对无菌的环境无法实现,但是人们总还是愿意在手术室里,而不是下水道里做手术。
二、谎言性
著名的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在其对于群体心理的研究著作《乌合之众》中写了这样一段话:群体意味着约束的解除--因为数量就是正义,群体对此看法是没有任何疑义的。同时群体永远只看到他们认为应该看到或者他们希望看到的东西,这就意味着,群体惯于把歪曲性的想象力与因为这种想象所引发的幻觉与事实混为一谈。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面对海量舆情声音中,我们采集到的样本也许是“发出者”顺应群体而诞生的谎言。
那么如果抛开群体的影响力,舆情个体的声音也还是会诞生谎言。过去,公众舆论的民意调查往往会征求民众对此问题或彼问题的看法,但是在记述他们的回答时却没有考虑到一点,向人提问这一行为本身也许也许会引导人们就他们一无所知并且毫不关心的事物发表感受。在《社会学简介》中,这种行为追根溯源,是因为个体的多样性也许会被过滤为表面的一致性,通常,一个群体的人的行为会有共同的理由,这些理由对他们来说是正当的。但通常,他们会诉诸一种公众更能接受的论证语言来“解释”自己的行为。比如说对于开放商来说,房价居高不下是很有利的,但是在公开发表舆论声明时,为了顺应公众,使公众更能够接受高昂的房价,他会提到救市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的重要性。为了顺应舆情,舆情主体的真实性会遭到掩埋,披上谎言的外衣。真正的个人偏好和客观事实之间,总有条暧昧不明的界限。
三、模式化
在海量的信息面前,舆情分析因为面临多样性的意见格局,往往会陷于手足无措的境界。毕竟能发表的意见太多,大数据在技术手段的分析上还略显稚嫩。那么作为舆情分析师,如何解决海量数据、知识库所带来的困局?笔者以为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规则,在分析时应该明确我们可以欲求什么,以及应高如何实现愿望的共享文化。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格伦所称的“本能的丧失”,因而人们创建了社会准则来填补这个空白。这个共识--对于人类来说,可以进以下理解:如果没有一个关于该做什么的某些准则,那么人类很容易因为抉择困难而手足无措。因此人类往往会通过创建惯例和新城习惯来简化这一切,今天有效的东西很有可能变为明天的行为模板。这不仅仅体现在人类法规政策的建立上,在舆情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比如说针对一个舆情事件,民众的正负面舆情评价比例往往是不一致的。因为在社会生活中,此类事件的“正”与“负”已经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式。面海量的意见格局中,需要学会忽视大多数可能性,并将其余可能性中的大部分视为习惯。毕竟舆情声音往往只将世界的一小块领域留给自由选择,经过思考的行为。
四、逻辑性
在舆情分析中,我们往往需要对一起舆情事件进行评价,同时收集其余民众的评价,在笔者工作之余,发现,不同国籍,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以及不同工作将人群分为不同领域,各自评价极为不同。尤其是在不同国籍上关于领土争端的舆情评论。那么,舆情的合理性在何处?既然从合理性评价的角度来看,其实不同人群之间的逻辑是平等的,它们都相对于各自的文化背景而合理。那么只有通过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交流。然后这一切只有通过了解对方的推理和论辩方式才有可能实现。因为,在舆情分析中,需要研究各人群的论辩与交流方式,探究不同的文化在人们的论辩方式上造成的差异。同时,在舆情分析过程中,分析者应该学会剥离开自己的文化背景,用逻辑性的眼光进行分析理解,毕竟逻辑学只关心结论是否由前提推导而出,逻辑学家认为,结论确实由前提推导而来的一次推离是有效的。那么,将逻辑应用在舆情研判,其中心目标就是理解制度,并且在特定情形下,将每个相关句赋予一个特定的真值。
五、小结
庞大的数字网络为我们构成一个巨大的数字网络,潜藏在城堡中心的真理就是等待吻醒的公主。信息量的庞大注定在舆情分析中我们面临赫胥黎式的文化困局。信息庞大化不仅促使普通群众陷于信息海洋,更使舆情分析面临数据困境。而最可怕的是,我们面临的网络是一个使信息简单化的媒介,信息很容易变得没有内容。历史与语境。逐渐变为无营养的信息垃圾。
但作为舆情分析师,不应是信息的被动受众,对于信息的把握分析,就像是戴着镣铐的舞蹈。我们在信息海洋中游走,但心中应该始终坚持真理之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