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是实现个人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新途径,作为一种新的言论形式它的声音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除了接受性的关注外,人们也用自己的方式通过网络给予反应。网络现在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同时也是政府的工具。网络舆论座位一个公众平台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和自由性,单不可避免的也承担着风险。因此网络舆论两面性的特点需要社会正确的引导。
一、网络舆论
舆论是公众对现实社会及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现象、问题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网络舆论作为一种媒介平台,它在社会中是提供刚给公众表达的一种通道,由于在网络世界中,传统的权威、中心的地位都已丧失,客观上形成了一个全体平等的沟通环境。这使得在当下十分流行的“平等”诉求可以在网络沟通中得到很好的表现。很多精英们都开始利用网络的这特性,以低于传统方式的成本去接近大众,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传统媒介所建构的公共舆论,哈贝马斯曾经认为是使得公共利益“实际上是一种精心策划的公共舆论”,他认为,当舆论作为经过个人处理过得信息是它则失去了公共性,公众继而成了了舆论的傀儡。换另一个角度从经济人出发,网络社会的崛起,对BBS论坛、博客、甚至现在因Twitter崛起而声名鹊起的微博,其迅速广泛的传播力在社会诸多领域所发挥的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因此,对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必须要进行客观的看待和分析。通过网络参与社会管理的机会。网络舆论在信息传播和对社会管理的影响已不可忽视。
二、网络舆论下的红黑势力
如果把网络比如成一个言论广场,网络舆论就是在这广场中产生的广场效应。这其中存在广场的正效应以及负面效应。就现在网络技术特点和网络发展的形式来看,网络舆论的可管理性,和可控性不是太大。这也让网络舆论下的社会存在红、黑两股势力。正义的一方借助网络舆论的特点在为我们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平台,从而就进社会更和谐的发展。而另一方的网络恶势力,网络舆论责任缺失的弱点只顾眼前利益而破了社会次序。
(一)网络红卫兵
网络拥有相对较大的民主潜力,网络是一个便捷更即时的传播工具,它不只是在传统媒体之外的信息传播和动员的又一个出口,它也是促成社会公正的而有力工具。网络发展至今,网络舆论的正效应正表现在在帮助普通公民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使中国的公共领域民主化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1.网络舆论――社会动员的催化剂
网络促使有效的群体行动,总结最近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当中,网络都扮演主动性及支持性两种角色。例如,群体性事件的发起,一般会选择在网络上主动发起网络签名、游说、请愿、不服从等说服性的行为,这样的宣传途径便捷而且有效。在主动性的鼓动下,支持性的言论则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往往行动者就是通过进一步的怂恿参与者选择把思想付诸于行动,这一过程就是提高群体行动的社会压力。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伊朗大选中名声大噪,但作为宣传工具的Twitter它所扮演的只是支持性角色。
2.网络舆论――社会建设的助推力
直接性、平等性、便捷性是网络民主的特点。当今的民主制度是代议民主。而在网络争执中,任何人发表自己的意见。胡泳引入了一种“个人――公民社会”的体系去检验互联网的发展。由于超文本、多媒体和互动技术的应用,网络已经成了一个“共有媒体” ,并且让个体的声音组成公共领域这样的事成为了可能。互联网的发展自然而然地催生出了这种公共领域。而这个公共领域也不能简单的认为是异议者或当权者的工具。胡泳用“共有媒体”这个概念证明在公共领域中,既有当权者,也有异议者。在网络时代,我们既要追求生机勃勃的公共生活,又要保证私人领域的一定的自主性。
(二)网络黑手党
网络黑手党中国网民言论之活跃已达前所未有的程度,网络舆论以其迅速、尖锐、互动的特点,显示了其不可忽视的力量。并且这种力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网上,而是直接延伸和投射到现实生活之中,直接影响到社会舆论,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然而网络舆论的作用不仅被正义的一方宣扬思想,它也容易被因利益的趋势而做造势,这无疑会引起非理性的情绪性。
1.网络舆论――过激情绪的煽动力
在多元丰富的网络舆论环境下,“名人”效应表型得尤其突出,人们往往喜欢把注意力放在有权威的少数人当中,在此所说的权威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正义权利影响。有些网民利用则利用这一特点未引起了网民注意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或极端的言论哗众取宠。而另一种极端就是声势造谣,随意漫骂,互相攻击等这都是网络舆论的暴力表现。尤其是网络上的谣言,而网民作为信息的受众者,在辨别信心的真伪没有心理防备的情况下,经常会表现出盲从,随之就是冲动的行为。即时他们在质疑信息真实的同时还是会有从众心理,有些甚至会把这种不确定的好奇心加以渲染相互传发信息。信息就是这样通过各种渠道又再一次扩大宣传范围,而在谣言在得到澄清之前,会逐渐引发出新的倾向性更加鲜明的网络舆论,以致信息的真实性越来越偏离于事件的原相或初衷,最终误导舆论走向。
2.网络舆论――网络黑社会的操盘手
网络黑社会的操盘手网络黑社会某种程度上是网络暴力的升级,网络暴力是无组织的形成网络舆论对问题畅所欲言,能在极短时间内凝聚共识,发酵情感。但网络黑社会如今以发展成为有组织有规模的网络暴力集团,它所诱发行动已影响社会的秩序。网络舆论被作为非法行为操纵工具。现在社会存在一些以“公关公司”或“营销公司”名义注册的公司,不仅能为企业提供品牌炒作、口碑维护等服务,也能按客户指令进行密集发帖,帮助客户打击异己,诋毁、攻击竞争对手。在近年来,这股势力群体越来越庞大,它们被称作“网络黑社会”。
目前网络恶意竞争,已层出不穷。这不仅会直接影响到被假象、谎言污蔑的对象,而间接的受害者则是大群体无辜的公民,受到“杂音”的干扰,人们在做出是非判断时无法做出及时有效的判断。推广而来就是破坏了良性的社会发展模式。
网络舆论的传播途径网络黑社会制造舆论的流程图和传播的途径来看,那些被利益驱使所谓的公关公司为其客户发帖诋毁竞争对手,正式利用了网络是舆论的放大镜这一特点。因为企业的负面新闻往往是网站和传统媒体关注的焦点,所以这些“网络打手公司”利用企业的负面信息,或者捏造事实进行攻击。网络舆论又深刻地影响到传统媒体。
四、网络舆论的引导
美国数学家诺贝特・维纳在《控制论》一书中指出,“技术的发展,对善和都带来无限的可能性。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开放,从web1.0 到web2.0 的转变增强的网络双向交流交互这一特性,这决定了网络已然成为观点碰撞形成舆论的理想场所。可以说网络舆论的兴盛,是随着网络舆论从单向的传播到双向的交流变得更生动,范围更广泛。就之前提出的舆论广场是民众从媒介的使用从获取信息变为表达观点,进行互动交流,为公众开辟了一个的公共空间。可舆论广场也有他的负面效应,双向舆论对对传统的舆论控制和引导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当网络舆论多带来的的”善“与”恶“不仅仅只是可能性时,社会就要接受其是一把现实的”双刃剑。在虚拟的环境中个人的行动是相当有限的,如果将人的作用的淡化,网络舆论的失控比起传统媒体环境中一般义上的失控更难控制。因此,对网络舆论进行健康的控制引导,净化舆论环境,对社会民主化的发展大有裨益。
(一)善用网络舆论的引导的方法
舆论导向是新闻媒体永恒的主题,网络媒体在把关上要张弛有道,发挥主流论坛的舆论引导作用。言论没有了存身之地。比如对论坛加以区分的管理,因为网民的年龄、学识程度、经验等个人背景的不一,导致对问题的看法也会有不同,如果在此有意识的推出主流论坛并分为“深水区”,和“浅水区”,以适应不同的网民,对不同程度的网民管理的尺度可以适当的调整。网络和传统媒体相互借力引导正确的舆论。如今网上舆论最终的作用和影响,往往是与传统媒体的报道相结合而产生的。尽管不少的网友表现为“沉默者”,但网民还是会将有价值的帖子转发出去,持续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从而引起网上舆论具有“滚雪球”的效应。此时传统媒体也会将事态集中报道,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势必加重网民对舆论的追随。
(二)提高网民素养
网络是一个由人所构成的社会,网络对于现实社会的影响,与人的活动分不开,人们利用网络的能力与素质,决定了网络对社会影响的方向。积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受众的媒介道德水平,提高其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培养网民辨别真伪的能力,控制虚假信息,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大众传媒中经常存在着负而信息,即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的非法信息、有害信息、无用信息等。媒介素养教育要不断地列举并评论这些负面信息,以提高受众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公民素养不仅表现为公民的法律和道德意识,还表现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民主意识与民主参与能力等。加强网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公共参与的起点,也是其归宿,更是公共参与行动的原则指南。通过媒介教育,能使众多的网民认识互联网的本来面目,增强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过滤能力、承受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学会合理、有效地驾取和使用媒介。
网络舆论的时代,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发言平台,在这样自由多元化的虚拟网络中,每一个网民都在扮演两种角色,几乎每个人都是受众者,在此基础上他也会成为信息传播者。甚至有些为了制造舆论的个人成立了相关机构为达到自己宣传的目的都是不可小觑的。这也就凸显了传媒的强大和受众的软弱之间形成的巨大的反差趋向于消失。科学技术为民众提供一个交换评论与探讨的场所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大众传媒寄予的一个理想。趋利避害,在网络舆论下的社会只有引导健康舆论,构建有秩序虚拟空间,我们的精神家园才会更美好。
原文来自:http://www.xzbu.com/2/view-6776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