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服务热线
010-62978088
详细内容 Detailed content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传播与舆论监督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6-01-26 10:22:35    浏览次数:1797

论引导和舆论监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辨清它们的关系有利于我们充分有效地发挥舆论监督的职能,圆满地完成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舆论引导任务。

舆论引导是指媒体运用发表的新闻事实及言论,影响改变公众的思想行为,从而达到促使他们朝媒体所期望的方向进行自我调整的目的。舆论引导是我国媒体的基本任务之一。

舆论监督,一般是指公众通过媒体,对某一错误事件(行为)进行批评,以达到公正的处理和得到改正的目的。

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是有差异的。首先表现在两者的主体不同。

舆论引导的主体是媒体,媒体的思想决定舆论引导的方向。媒体通过对报道的新闻事件的选取、言论性质的选择以及各类事件量的比例的确定,来实现它自己所要达到的宣传、导向目的。而舆论监督的主体则是人民大众。一个错误事件(行为)的发生者是公众,一个错误事件(行为)的处理者是公众,改进这个错误行为的仍是公众,反映披露这一错误事件(行为)的记者则是公众的一员。像市民热线电话这一类的监督,反映者则直接是公众。在舆论监督过程中,媒体是公众实施舆论监督的一个载体,是公众的舆论平台。

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差异,其次表现为操作过程的差异。

舆论引导是一个宏观的导向过程。它是媒体通过对新闻事件(包括言论)的性质、内容的选择,来影响公众的思想行为,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几篇、几期的报道无法完成它的导向意图。所以它需要媒体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分阶段进行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修正、补充。这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它的操作过程较为复杂。而舆论监督(特别是批评报道)追求的则是一个短期效应。公众运用媒体批评、揭露某一错误行为后,期望而且应该影响相关的公众,促使其在短期内改正这一错误。一般来说,几篇的报道就可完成。它的操作过程则显得简单。

由此也可以看出,舆论引导的作用是缓慢的,长期的,它可能是一个一年、几年、几十年的过程。而舆论监督(特别是批评报道)则是立竿见影的,它通过社会舆论,在短时间内,形成一种较强的社会压力,促使所揭露的问题得到公正处理。长期性与短期行为也是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主要是指批评性报道)的差异点之一。

明确区分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在新闻实践中,怎样把握好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的关系,防止用舆论引导来替代舆论监督;防止片面强调舆论监督的作用,使之放任自流,出现舆论导向失误,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一、充分认识舆论引导的统帅作用,确定媒体的主体意识,分清主次,搞好舆论监督。

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是我国媒体的一个重要的基本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媒体是主体。这样,媒体就应及时分析形势,确定短期、中期、长期的报道规划,确定相应的、正确的引导目标,并根据引导的需要,选择确定舆论监督的内容,使舆论监督能准确地体现舆论引导的意图。这也可以促使舆论监督具有完整性,避免舆论监督出现零碎、无序的局面,以增强和提高舆论监督的力度和整体效应。

二、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属性作用,加强舆论引导。

舆论引导不能没有舆论监督。实际上,舆论引导也无法排斥作为舆论本质属性的舆论监督。舆论监督的特殊效应,使它具有加快实现舆论引导目标的能力。其实,每一次成功的监督(主要指批评报道)本身就是媒体舆论引导的具体体现。但是,我们在强调舆论监督(特别是批评报道)作用的同时,必须指出的是,舆论监督只是手段,是实现舆论引导目标过程中的一个具体的操作行为,舆论引导才是我们的目的,所以我们在选择、实施舆论监督(特别是批评报道)时,一定要保证舆论的导向意图,不能自行其事,不能为监督而监督,更不能“瞎起哄”、“帮倒忙”。

原文来自:http://wenwen.sogou.com/z/q196879782.htm?pos=2&ch=2013ww.tw.xg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