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服务热线
010-62978088
详细内容 Detailed content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舆情形成的要素
发布时间:2016-01-28 10:05:28    浏览次数:2045

 网络舆情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如果要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监督与引导,那么对网络舆情形成的要素分析也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对网络舆情形成的主体、客体和载体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便为处理网络舆情事件提供有效参考。
  要素是指构成一个客观事物的存在并维持其运动的必要的最小单位。网络舆情能够产生、传播和变动,也需要有必要的构成要素。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和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分析得知,网络舆情的形成主要包括以下构成要素:
  一、网络舆情形成的主体
  (一)网民。
  网络舆情的主体是通过网络表达意见的公众,即网民。最早提出“网民”概念的是米切尔·霍本(Michael Hauben)。他认为:“网民”是指非以地理区域为依据所形成的,具有社区意识的、相互发生行人联系的一群网络使用者。豍根据CNNIC的定义,网民是指过去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岁以上的中国公民。从网络信息传播的角度分析,网民除了通过浏览等方式接收信息外,还经常通过网络论坛、电子邮件、即时聊天工具等方式发布和传播信息,扮演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豎网络舆情中的主体,并不是指所有的网民,而是指那些通过网络平台,针对某一议题,自主发表态度和意见,从而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和态度的网络使用者。这些人在现实社会中互不相识、独立分散在一个广阔的空间里。一旦现实社会中发生一些能够引发他们的表达欲望的事情的时候,他们的关系在网络中发生了变化。他们在网络中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最终形成一股,或者几股意见流,并对现实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形成网络舆情。
  (二)网络意见领袖。
  在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所建立的“二级传播论”中,意见领袖是一个核心概念。意见领袖一般是能够广泛接触大众传媒,人际关系活跃并有能力影响他人的人。网络中的意见领袖一般是:版主、论坛管理员、网络名人、知识分子和经过投票评选出来的人物。这些人群接触网络媒介的频率高并且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特长,在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中承担信息的传递、议题的设置以及态度的引导,从而进一步的引导舆论的发展方向。
  (三)网络推手。
  从现在的网络舆情事件分析来看,无论是因社会问题所引起的议题,还是纯娱乐的议题,传播主体的组织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在舆情的形成过程中,常常有核心人物和活跃分子在其中组织策划、设置议题、煽动网民情绪,利用网络推动网络舆情的发展,其组织的行动目标目的性强 ,行动统一,舆论呈爆炸性增长,并迅速形成网络舆情,引发社会效应。最主要的组织之一就是“网络推手”。
  “网络推手”一词最早出现在2005年10月,指的是借助网络媒介进行策划、实施并推动特定对象,市值产生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人,对象包括:企业、品牌、事件以及个人。豏
  (四)网络水军。
  与网络推手密切相关,并常常同时出现的组织就是网络水军。一个议题的策划、推广必须要有极高的关注度,要吸引公众的注意,就需要大量的人员进行回帖造势,形成焦点。因此,网络水军应运而生。
  网络水军即受雇于网络公关公司,为他人发帖回帖造势的网络人员。要想得到轰动的效应,就需要有很多的人回帖跟帖,让大多数人都关注到这个事件,版主把主帖发出去后,要在短时间内获得较高的点击率和关注度,才能营造出一个话题事件,所以网络公关公司都必须雇佣大批的人员来为客户发帖回帖造势。豐网络红人“凤姐”曾经在上海地铁站发过上万份的征婚传单,也曾在电视台情感类节目上公布令人惊叹的征婚要求,身高1.48米的罗玉凤一“炮”而红,被网友戏称为“宇宙无敌超级第一自信”。这个网络红人影响力持续时间之久,有悖于热点事件的自然传播规律,让人匪夷所思。
  (五)传统媒体和职业记者。
  在网络飞速发展,各种信息充斥网络的时代,在信息量和传播速度上都低于网络的传统媒体,面对不断流失地受众,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网络上寻找素材、跟踪采访和报道,就成为传统媒体特别是都市类报刊的主要信息来源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失去了其优势。职业记者拥有高水平的专业素质和强大的采访报道能力,在网络爆料之后挖掘出更多更全的事实,加上媒体评论的影响力和品牌的公信力,使得传统媒体在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网络舆情形成的客体
  能引起网民关注和讨论,并与社会讨论形成互动的社会事件,就是网络舆情的客体。其本质就是社会矛盾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比如社会的重大活动、社会名流的动向、社会热点问题等等。这些事情通常也是爆发网络舆情的导火索。它们都具有一些共同特点:
  首先,舆情客体必须是客观事实。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舆情是人们对现实生活事件、问题、观念等的反映,这种反映因社会事件而起,直到舆情针对某一事件所反映的问题、观念得到解决舆论才会消失。“舆论客体的变化决定舆论的变化”。其次,客观事实要成为舆情必须具有公共性,必须涉及人们的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关系和社会观念。另外还必须具有矛盾性和特殊性。舆情所关注的对象往往不是一个普通问题,而是一个有别于常规的问题。由于它的矛盾性和特殊性才能引起公众的关注,并对此发表各种各样的意见,进而成为舆论形成的对象。最后,舆情客体还具有议论性,只有公众对某一事件产生观念,并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各种观点进行交流和碰撞之后,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统一的社会共识才是舆情。
  三、网络舆情形成的载体
  (一)网络论坛。
  网络论坛就是BBS,是目前我国网民参与讨论、发表意见最主要的场所。它向网民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公共场所,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发表信息或者传播信息。它是一个有多人参加的讨论系统,当用户进入讨论区后,可以浏览其他用户发表的文章或议题,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回复别人的文章或议题。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几家具有极大影响力的网络论坛,如天涯论坛、猫扑论坛和强国论坛。每个论坛都分成若干个版块,每个版块也有相应的版主,版主会对发布的每一条帖子进行审核,将一些重要的信息置顶、加精,引起公众注意,起到了一定的“把关人”作用。如:“罗彩霞顶替门”、“李刚之子撞人致死案”的新闻线索都是由网民首发于论坛,然后再是传统媒体的跟进采访和报道,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于是,公众逐渐认为网络论坛这个舆情通道“很管用”。
  (二)博客。
  博客简称BLOG,是网民以网络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生活或者对一些事情的观点和看法等。一般是按时间的顺序不断更新,内容可以是长篇大论,也可以是只言片语,可以是生活琐事,也可以是社会大事。相对于网络论坛而言,博客更具有自主性,由于博客发表的内容无需经过“把关人”编辑就可直接面向公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代表了平民的崛起,被誉为平民媒介。
  (三)微博。
  微博即微博客(Micro 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起源于美国的twitter,我国在09年由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
  相对于博客来说,微博的内容组成只是由简单的语言组成,对用户的技术要求低,同时大量的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等方式来即时更新自己的微博信息。微博客草根性更强,能够分布在各种不同的平台上,有多种商业模式并存,或形成多个垂直细分领域的可能,但无论哪种商业模式,应该都离不开用户体验的特性和基本功能。

原文来自:http://www.xzbu.com/3/view-4969883.htm